【好書分享】過度努力│怎麼可以不努力?送給從不放過自己的你—溫暖推薦

【好書分享】過度努力│怎麼可以不努力?送給從不放過自己的你—溫暖推薦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因為聽到podcast的分享,「過度努力」這個詞句才進入我的腦中,一直到最近才真正把這本書看完,也數不清楚到底在看這本不厚的書掉了多少次淚,有別以往身心靈書籍篇雞湯的寫法,周慕姿老師是用故事穿插的敘述方式,讓我們從旁觀著的角度看八個人的故事,挖掘再挖掘,看到最後發現每一個案例的一部分都會連想到自己,或是身邊的某個人,同時也療癒了自己。

「我腦袋都知道,但心裡做不到」

如同老師書裡所說,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很快告訴你「你該怎麼辦」的一本書,因為在面對過度努力的人們,最困難的或許不是「我該怎麼做」的方法,而是了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才是最難的。

四個章節,四個步驟來檢視內心

1. 探索:首先是要發覺問題才能正視它

2. 抗拒:會發現一些無法面對的事與回憶,所以抗拒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心

3. 覺察:接受自己是有選擇的,不要因為這樣覺得愧疚、自我責備

4. 行動:採取行動,不論是什麼樣子,都是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再努力的樣子

關於情緒,羞愧感與憤怒

我覺得情緒就是一個訊號,如果硬是把它壓下來久而久之就可能失控,「所有的情緒都有功能,特別是負面情緒」,當它出現時是為了提醒我們有些事情不對勁,如果可以發現並提醒自己做一些調整,那麼這些負面情緒對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回想自己憤怒時多半是不說話,而且多半憤怒中夾雜一點委屈,如果大聲說出來就有可能會流淚,書中老師對一位情緒控制不佳的醫師的情緒剖析我很認同,有時候憤怒其實是用來掩蓋焦慮、自我厭惡及對自己的羞愧感,特別是某些事情要失控時,無法整理這些複雜的情緒就會選擇「憤怒」,可以轉而責怪別人、要求別人,自己的感覺就會好一些。

關於父母,你的人生要讓誰滿意?

八個過度努力的案例故事差很多,卻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父母的影響」,不論是想要滿足爸媽的期待、怕被拋棄,或是怕變得跟他們一樣,這讓我想起我媽常跟我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多麼大,「有些時候,我們窮其一生想要擺脫父母對自己的影響,甚至極為努力,想要避免自己成為像父母這樣的人;不過想要完全擺脫,也仍是受父母影響的證明。」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怪回自己的家庭,只是越長越大要認知到,做選擇的仍是自己,相信我們做出的選擇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接納自己真正的模樣。

關於害怕犯錯,不習慣求助別人

你也常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嗎?

我大概就是這樣很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總覺得這樣會造成別人的困擾,但如果自己又做的不好或不知道怎麼做又會很焦慮,陷入一個迴圈。這穰我想起在德國當交換學生的那年,前半段日子生活在不熟悉的世界和語言,變的更小心翼翼,就連想跟寄宿家庭借條浴巾我也會在腦中反覆演練個好幾遍,回想起來可能是害怕犯錯、害怕被不喜歡,間接的斷定自己這樣是不是個失敗的交換生(小劇場就是如此的多),另一個例子是在學德文的路上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知道的單字不夠多、文法不對,甚至哭著跟轟媽講說拜託帶我去外面上德文課(她大概覺得亞洲人都這麼好學嗎?),往後站在比較遠的角度剖析自己才發現我一直想要維持著好成績的樣子,才不會辜負很多人的期待,以至於給自己極大的壓力。

後來呢?我也忘了我怎麼放過自己的,後半段的德國日子呈現一個反正德文說不好就算了,我也活得好好的(擺爛姿態?),不知道宇宙的規則是不是當你放鬆或不那麼在意時一切就會變得更好,最後我甚至可以用德文跟德國人簡報(當然我現在這方面已經完全失能),當我這個事事想要做到一定水準的人,被丟到一個自己無法掌控的世界真的會自卑到不行,不過這個經歷也讓往後的我了解到「我已經夠好了」,對辛苦努力的自己,給出一點點的理解與心疼。

雖然我沒有心理諮商的經驗,不過跟著這本書走一輪覺得諮商師真的不簡單,要挖掘卻不能太大力、要細膩的整理與反饋,有時也要假裝沒看到眼淚,過去對諮商的想法會覺得是不是精神有問題或憂鬱症的人才需要,現在我倒覺得只要有情緒想要分享,或單純想要說給一個不相干的人聽都可以去心理諮商。

**小提醒:閱讀本書時請搭配衛生紙。

博客來: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